一、課程理念
〈一〉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
美感一詞意指去感受、察覺(林小玉,2015)。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對事物的美感知覺及引發生命的感動。藝術教育的方向重在提供對作品完美呈現的客觀價值及表達觀點之認識,而美感教育追求的是生命主體對著經驗對象引發感動(蘇雅慧,2009)。美感教育的重點在於學習者能感受與察覺所該關注的事物,願意且有能力去感受與認知所處的世界(林小玉,2015)。所以,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有著認知、技能與情意上的差異。
在教育部美感教育第一期五年(103年至107年)計畫中,界定了美感教育與藝術教育的不同:
美感教育的範疇大於「藝術教育」,與藝術教育之間是大小同心圓的關係。美感教育可以透過藝術或其他學科的教育,正規或非正規的教育形式來進行。教學過程強化「美感基本原則」、「日常生活人、事、物」的美感感知與實踐應用,以及藝術在生活上的應用等教學。從日常生活中強化多元感知、想像、鑑賞、省思、批判、多元表徵及場域行動。
〈二〉課程設計的方向
美感教育的課程特性為以活動經驗為中心的體驗課程,從中學習者能被啟發以開創個人自由,但同時建構社會正義(林小玉,2015)。美感素養是有關美感的知識、技能和情意,是長期美感經驗累積與內化的結果。附小藝術與人文團隊長年進行藝術教育的教材研發與教學,將以藝術教育作為美感涵養的基石,結合學校願景(快樂、優雅、活力、創新)、校本藝術課程,及從現有的校本課程中挑選三項(說書人、學校建築、百年老樹),進行更深入的修改和設計,兼容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的精神,透過察覺、感受、探索、認識及實踐美的知能與習慣,關懷生活、生命與生態的人文素養,美化生活,營造和諧、感恩的幸福環境〈本校十二年國教前導學校計畫的目標:透過對社會情境三層面-「生命、生活、生態」的體驗學習,讓學習成為成就兼俱內在善與外在善的幸福人生的歷程。〉。
二、課程目標
1.學生能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的能力。
2.體會藝術文化之美,並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經驗。
3.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
三、課程架構(各年級主軸內容說明+架構圖)
年段 | 發展歷程 | 單元名稱 | 聯結領域/科目 | 課程面向 | 課程設計人 |
低 | 美的啟程 | 1、規律之美-「齊」人之美 | 生活、數學 | 願景 | 陳兆敏 |
2、生活之美-大家來尋寶 | 生活、國語文 | 願景、藝術 | 游雅文 | ||
1、獨特之美-衣生情緣 | 生活、國語文 | 願景 | 鄭守真 | ||
2、諧和之美-我是小小說書人 | 生活、國語文、【人權】【性平】 | 校本、藝術 | 王翠凰 | ||
中 | 美的過程 | 1、親情之美 | 藝術、國語文 | 願景 | 蘇筱涵 |
2、美的饗宴 - 拜訪春天 | 藝術、自然、綜合 | 願景、藝術 | 孫淑女 | ||
1、我要發現美 | 藝術、數學 | 藝術 | 王秋晴 | ||
2、仁慈之美--讓愛傳出去 | 藝術、國語文【品德】【生命】 | 藝術 | 孫淑女王翠凰 | ||
高 | 美的延續 | 1、表演之美-超越極限 | 藝術、國語文、【資訊】 | 藝術、願景 | 陳錦瑩 |
2、表達之美-真善美 | 藝術、綜合、【資訊】 | 藝術、願景 | 陳錦瑩 | ||
1、建築之美-拂曉美一角 | 藝術、國語文 | 校本、藝術 | 葉王強 | ||
2、生命之美-樹木樹人 | 藝術、綜合、【環境】、【生涯】 | 校本、藝術 | 葉王強 |
四、課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