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課程理念:

  為因應107年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校定彈性學習課程,及上述既存的教育現象與教育願景,本校以「生命、生活、生態」為發展三大主軸,並規劃六大主題,而「兒童思辨教育」社群,乃在藉由教師之間的協力研發課程,以在校定課程的實施中,培養本校學生具備願意與能力,以進行主動議題探索、思考與解決問題、了解自我價值的未來學生。針對國小兒童的思辨教育,教育界的確有相關的適齡書籍,唯並不多見且也缺少有系統的適合教材或課程,然而若要培養孩子們思考和邏輯的能力,從小學階段便應推廣思辨教育。

  近十年以來,由於資訊網路的快速躍進,教育面臨了前所未來的挑戰,大量的網路訊息及互動遊戲,佔滿了學生的課餘時間,而這些不斷地創新與發展的科技,我們原本所以為會為學生的生命帶來更多的幸福與快樂,並且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使得學生乃至於社會大眾均能夠得到心靈上的成長。但其實不然,相反地,我們卻也在學校現場中,發現了學生失去對自己的覺察,反而被這些科技文明所制約。

  而面對二十一世紀知識快速擴展,網際資訊恣意蔓延,上一代所面臨的成長歷程及經驗將無法全數傳遞給下一代的孩子,畢竟舊世代的成長環境有許多現今世代發達的媒體環境,亦沒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刺激,更不會國際體系的交互作用及對現代道德法律等各個層面的混淆及挑戰,這些訊息是無孔不入的,這無所不在的刺激,催逼著孩子必須去理解這個世界、分析這個世界、判斷這個世界,對於教師而言,我們使用二到三十餘年來習慣這個變動的時代,而孩子卻必須從出生就立即性的面對我們的世界。因此教育界在栽培這一代的孩子們時,需要認知到孩子比我們更需要及早體認並理解複雜的社會。與其把小朋友赤手空拳地丟到社會之中,倒不如早日協助他們形塑價值判斷,交給他們觀察理解世界的利器。

  據此,思辨課程的教學旨在培養學生透過語言溝通與理性思辨的知能,奠定適性發展與終身學習的基礎,幫助學生培養表情達意、解決問題與反省思辨的能力,以健全人我關係,體會生命意義,理解並尊重多元文化,關懷當代環境,開展國際視野。

二、課程目標:

  有鑑十二年國教來臨,新時代的學生在資訊傳遞與接收非常已不同於以往,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除了秉持著傳道、授業、解惑之教育初衷外,更期待學生們能夠具有判斷思考、團體思考、觀察思考、反向思考等各項能力,基於上述理念,思辨教育具體的課程目標如下:

  (一)發揮學校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全發展之最大化助力,奠定學生對於未來社會的生存適應及豐富生活之基石。

  (二)培養具備人文關懷、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國民基本素養以及社會國際觀之健全國民,有效銜接軌多型態社會。

  (三)養成認識自我存在價值的時代兒童,接納他人觀念的多元判斷,成就對生存肯定、生命尊重、以及生態融合的廿一世紀國民。

  (四)鼓勵教師專業成長,藉由教師間互助與合作,研發相關可行之思辨課程,以落實兒童哲學的啟蒙教育。

  (五)強化思辨能力之長期耕耘,藉由課程的編製,輔以教學實驗,提供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契機,開發創意教學及多元思考的能力。

 

三、課程架構:

  為落實課程目標,本領域架說明如下:
  (一)三大「主題」
  本校校本課程以「生命、生活、生態」為三大主軸,而思辨課程則是以「附小學生好品德」、「關懷環境附小起」、「附小看世界」為三大主題,各自強化主軸的論述,其中「附小學生好品德」由生活議題引入,「關懷環境附小起」由生命議題引入,「附小看世界」則由生態議題引入,各項議題中均涵蓋另二項主軸,進行交互教學及聯結。
  (二)六門「分類」
  為力求有效融入校本課程發展之原意,各項課程設計由附小現有之環境及虛擬人物引入,虛擬人物由學校六大社群共同使用,而環境部份則由附小目前之建築物加以融入,分別是一年級拂曉樓的「拂曉新鮮人」、二年級旭日樓的「旭日迎品德」、以黎明樓所出發的「金龜樹迎黎明」、中年級迎曦樓的「迎曦體育台」、以關懷及愛為目標「生命的朝陽」則是朝陽樓,最後則是以整個學校為立基的「附小思辨交流」。
  (三)十二個「課程」
  根據哲學理論所演繹出來值得讓學生去探討的議題甚多,教學群則從中釐出值得且可供國小學童理解的十二個議題加以發展課程,從小而大加以鷹架堆疊,建構學生對於事物判斷有系統的課程教學,分別是「事實」、「個人觀點」、「道德」、「法律」、「生命」、「尊重」、「正義」、「判斷」、「人我」、「愛」、「媒體」、「世界觀」。
  (四)六項「技巧」
  以哲學基本論証技巧由淺而深來指導學生思考學習中的各項議題,分別是「肯定後件式」、「假言三段論」、「選言三段論」、「否定後件式」、「兩難困境抉擇」、「多步驟演繹論証」六項,其中以前二項為國小各階段通用基礎技巧,再分別融入較為複雜的思辨技巧,以建立學生判斷及思考能力。

課程架構圖

四、課程設計:

思辨

校務訊息

教師公告

榮譽榜

.

.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