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本理念
閱讀教育之目標是讓學生喜愛閱讀,進而藉由閱讀學習新知識、新觀念、新技能。廣義的閱讀包涵閱讀連續文本素材和非連續文本素材(如影片、廣告、圖表…等),讀者必須在已建立的背景知識為基礎去理解閱讀材料,擷取重點、歸納主旨、評論觀點,所以閱讀是高層次思維能力綜合活動。
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就是透過閱讀去學習,以「自主閱讀」達成終身學習的願景,並以閱讀來認識他人、認識世界,做為彼此互動的基礎,以至於學生能應用及實踐所學致力於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貳、課程目標
1 提升學生閱讀興趣。
2 運用閱讀策略理解各式閱讀素材,轉化成自身的知識、觀念、技能。
2.1 具備閱讀長篇文章的能力。
2.2 具備閱讀說明文的能力。
2.3 具備閱讀科普文章、圖表、工具書、使用手冊及簡單文獻的能力。
2.4 具備閱讀媒體(如新聞、廣告)及影像紀錄(如電影)的能力。
3 藉由閱讀理解文明社會基本價值、提升人文關懷、批判思考的能力。
4 藉由閱讀提升自學能力、獨立研究,達成終生學習的目標。
5 參與學校及生活中閱讀社群的活動。
參、核心素養
下表係依循《總綱》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並參照國語文科領綱之核心素養,結合閱讀教育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後,在閱讀教育內的具體展現。
總綱核心素養 面向 | 總綱核心素養項目 | 總綱核心素養項目說明 | 南大附小校訂課程 閱讀核心素養具體內涵 |
A 自主 行動 | A1 身心素質 與自我精進 | 具備身心健全發展的素質, 擁有合宜的人性觀與自我觀,同時透過選擇、分析與運用新知,有效規劃生涯發展,探尋生命意義,並不斷自我精進,追求至善。 | 認識閱讀的重要性,培養閱讀的興趣,藉由閱讀認識自我、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
A2 系統思考 與解決問題 | 具備問題理解、思辨分析、推理 批判的系統思考與後設思考素養,並能行動與反思,以有效處理及解決生活、生命問題。 | 學習閱讀方法,掌握文本要旨、發展學習及解決問題策略、初探邏輯思維,並透過體驗與實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 |
A3 規劃執行 與創新應變 | 具備規劃及執行計畫的能力,並試探與發展多元專業知能、充實生活經驗,發揮創新精神,以因應社會變遷、增進個人的彈性適應力。 | 藉由閱讀充實生活經驗,學習有步驟的規劃活動和解決問題,並探索多元知能,培養創新精神,以增進生活適應力。 | |
B 溝通 互動 | B1 符號運用 與溝通表達 | 具備理解及使用語言、文字、數理、肢體及藝術等各種符號進行表達、溝通及互動,並能了解與同理他人,應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 | 理解與運用圖表、符號、媒體、影像等各種訊息,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體察他人的感受,並給予適當的回應,以達成溝通及互動的目標。 |
B2 科技資訊 與媒體素養 | 具備善用科技、資訊與各類媒體之能力,培養相關倫理及媒體識讀的素養,俾能分析、思辨、批判人與科技、資訊及媒體之關係。 | 運用網際網路和 資訊科技,擴展閱讀的範疇,並培養審慎使用各類資訊的能力。 | |
B3 藝術涵養 與美感素養 | 具備藝術感知、創作與鑑賞能力,體會藝術文化之美,透過生活美學的省思,豐富美感體驗,培養對美善的人事物,進行賞析、建構與分享的態度與能力。 | 藉由閱讀圖表、符號、媒體、影像等能力感受文藝之美,體驗生活中的美感事物,並發展藝文創作與欣賞的基本素養。 | |
C 社會 參與 | C1 道德實踐 與公民意識 | 具備道德實踐的素養,從個人小我到社會公民,循序漸進,養成社會責任感及公民意識,主動關注公共議題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關懷自然生態與人類永續發展,而展現知善、樂善與行善的品 德。 | 透過文本的閱讀,培養是非判斷的能力,以了解自己與所處社會的關係,培養同理心與責任感,關懷自然生態與增進公民意識。 |
C2 人際關係 與團隊合作 | 具備友善的人際情懷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並發展與人溝通協調、包容異己、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素養。 | 與他人互動時,能適切運用語文能力表達個人想法,理解與包容不同意見,樂於參與學校及社區活動,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 |
C3多元文化與 國際理解 | 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 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 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 藉由閱讀不同類型文本,培養理解與關心本土及國際事務的基本素養,以認同自我文化,並能包容、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 |
肆、學習重點
一、學習表現
參照國語文科目之學習表現,擷取符合閱讀教育之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的指標。
階段 | 學習表現 |
第 一 學 習 階 段 | 5-I-1 以適切的速率正確地朗讀文本。 5-I-3 讀懂與學習階段相符的文本。 5-I-4 了解文本中的重要訊息與觀點。 5-I-5 認識簡易的記敘、抒情及應用文本的特徵。 5-I-7 運用簡單的預測、推論等策略,找出句子和段落明示的因果關係,理解文本內容。 5-I-8 能認識圖書館(室)的功能。 5-I-9 能喜愛閱讀,並樂於與他人分享閱讀心得。 |
第 二 學 習 階 段 | 5-Ⅱ-5 運用適合學習階段的摘要策略,擷取大意。 5-Ⅱ-6 就文本的觀點,找出支持的理由。 5-Ⅱ-7 能運用預測、推論、提問等策略,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5-Ⅱ-8 覺察自己的閱讀理解情況,適時調整策略。 5-Ⅱ-9 能透過大量閱讀,體會閱讀的樂趣。 5-Ⅱ-10 能閱讀多元文本,以認識重大議題。 5-Ⅱ-11 能主動參與班級、學校或社區的閱讀社群活動。 |
第 三 學 習 階 段 | 5-Ⅲ-5 熟習適合學習階段的摘要策略,擷取大意。 5-Ⅲ-6 連結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評述文本的內容。 5-Ⅲ-7 運用自我提問、推論等策略,推論文本隱含的因果訊息或觀點。 5-Ⅲ-8 因應不同的目的,運用不同的閱讀策略。 5-Ⅲ-9 能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主動尋找閱讀材料。 5-Ⅲ-10 大量閱讀多元文本,辨識文本中重大議題的訊息或觀點。 5-Ⅲ-11 能運用圖書館(室)、科技與網路,進行資料蒐集、解讀與判 |
二、學習內容
PISA將閱讀內容分「連續文本」、「非連續文本」兩大類別。「連續文本」為記敘文本、抒情文本、說明文本、議論文本、應用文本,即傳統認知的閱讀材料(如繪本、橋樑書、散文、小說、報章雜誌等)。「非連續文本」為地圖、圖鑑、圖表等。數位閱讀的閱讀材料為「超文本」,整合文字、聲光及影像。
校訂閱讀課程依照PIZA的分類精神將數位閱讀放在「連續文本」,將其中的聲光及影像部份抽離放入「非連續文本」。混和「連續文本」和「非連續文本」的閱讀材料會出現在科普作品和「超文本」中。
年段 | 連續文本 | 非連續文本 |
低年級 | 繪本、橋樑書 | 海報、標語、圖鑑 |
中年級 | 橋樑書、短篇小說、傳記 科普作品、報章雜誌、新聞 | 表單、申請書、地圖、圖表 |
高年級 | 散文、傳記 數位閱讀 中、長篇小說、等文學作品 | 動態影像(如廣告、電影) |
伍、課程架構
將閱讀課程架構以下圖正七邊形表示
從課程架構和目標可知,閱讀教育從國語文領域中獨立出來作為校訂課程的意義在於凸顯閱讀的多元性,體現在二個層面
1. 文本的多元:由低而高的年級規劃各式文本
1.1 文字量由少至多
1.2 文本種類從低年級開始不斷累積,在六年之中將接觸15種以上各類型文本
2. 議題的多元:
以關懷為主軸,採螺旋式課程設計由自身、社群、國家到國際逐漸加深加廣關懷的面向。每一個文本和課程設計都包含數個課綱中所列舉「四項重大議題」和「十五項其他重要議題」。
伍、課程設計